2016/05/08專題講座:如何說好一個故事?紀錄片的敘事手法

[ 更新时间:2016-07-31 ]

 國際紀錄片基礎培訓工作坊

WINDOC Workshop

 

2016/05/08專題講座:如何說好一個故事?紀錄片的敘事手法  

講師:王亞維|張釗維

 

CNEX與國藝會合作的「紀錄片基礎培訓工作坊」講座,在5月8日的首場邀請政大廣電系教授王亞維與CNEX共同創辦人暨《冲天》導演張釗維,傳授國際提案的技巧與紀錄片的敘事技巧;如何用紀錄片說一個好的故事,再如何利用好的提案技巧把這個故事賣出去。

 

王亞維講師介紹國際紀錄片的提案生態,為了尋求拍攝資金,創作者必須走上一條險惡的江湖路,而CCDF所提供的訓練,旨在幫助學員們走上國際提案的道路。提案者需要調整自己的心態,把提案當成一門生意,而自己是演員,走上表演舞台把自己的作品推銷出去。

 

創作是一條漫長的江湖路,將會走上三到六年,從找錢開始,歷經開拍、製作、履約、參加影展、播出上映、得獎、大賠或大賣的過程後,又是另外一個循環的開始。但許多影片在這條路起始不久會就會遇到困難,畢竟每年的提案都那麼多,可是最終獲得資金的影片也就只有幾部。

 

王亞維講師用幾部在國際上獲得青睞的台灣影片為例說明,這些影片的共同特色為結合台灣社會在地的奇觀現象與導演獨到的觀點及反省,再加上無人觸碰過的影片主題,就容易成為獲得國際青睞的作品。

 

其中一部為導演沈可尚的作品《幸福定格》,以婚紗照為主題帶出其背後台灣特有的文化內涵,影片中原本帶著偏見與批判來檢視婚紗產業怪象,看似有趣可笑,但導演又加入了自己的觀點與反省,指出婚紗照裡的愛情縮影,以及華人社會從不擅長於展示自我的文化習慣,因此一生一次的拍婚紗機會成為少數可以自我展示的舞台。

 

當然除了影片本身的特色之外,還需要注意幾個策略才能讓自己的提案更加出色。首先是調整自己的心態,這是一場生意,提案的時候不要期待自己的作品會被欣賞。除了需要具備優越的英語能力與口條,以及簡短又有力的企劃簡報之外,常常被忽略的是,影片題材與你的連結是什麼?評委們會想知道為什麼今天是你可以拍攝這個主題而不是其他人,這個時候就要強調自己與故事的連結,什麼是他人沒有辦法企及的。最後還要準備示範短片,短片應被視為獨立的作品,並有到位的剪接、音效等後製技巧,如能附上英文字幕更好,因為這些都是自己有完成影片能力的證明。

 

回到創作的核心,也就是故事本身,張釗維認為現在許多單位機構都很會講故事了,甚至連詐騙集團也都是說故事的高手,所以在這裡不是在討論如何講一個故事,而是如何講出更好的故事。

 

講故事時,創作者心理應要認知到自己的敘事角度,透過簡單的分類可以幫助自己了解。舉例來說,最基本的分類可以分成東方與西方。東方的故事傾向於講述一個對的倫理位子,相較於此,西方的故事比較喜歡講述事物之間的關係,並從故事當中重新思考倫理關係與其他可能性,不斷的辯證。

 

張釗維也提出了「拍攝時第三隻眼」的概念,創作時可以去思考自己與被攝者之間的關係位子,尋找一個外在的支點,這個支點不會出現在故事裡面,而是在故事以外的某個地方撐起故事,平常可以透過思維的鍛鍊找到自己的第三隻眼。除了很抽象的概念練習外,也有一些比較實際的練習可以拿來參考。

 

拷貝經典作品的故事結構、語言、人物、鏡位、構圖等手法可以幫助自己逐步建構敘事技巧,因為這些經典作品已歷經千錘百鍊,不管後人如何變化,還是會保留某些原始作品中存在的元素,像是人物類型與故事原型,此種方法比較適合剛踏進創作領域的人。

 

此外,導演認為作品需有多層次的敘事脈絡,最好能達到「圈內人認可、圈外人感動」的狀態,而作者在定義誰屬於圈內或圈外的時候,同時也就是在考慮故事的脈絡及架構。最後張導演以鬼才導演荷索為例說明我們應該成為怎樣的說故事者,他認為說故事時需有「如是我聞」的態度,告訴觀眾自己聽到了什麼,別人說了什麼,用第一人稱的技巧敘事,卻不用第一人稱的態度,創作者不應該是故事本身,而是讓觀者可以去自由建構故事。